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hinadreamtea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hinadreamtea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hinadreamtea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chinadreamtea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_产品中心_乐鱼乐鱼体育官网入口-乐鱼leyu登录入口
微信

热线服务
手机/微信同号13926842159

乐鱼乐鱼体育官网入口专业的技术、规范的管理、踏实的态度、优质的服务10年专业从事各类真空泵制造、而且熟悉爱德华真空泵故障大全的各种维修方法。 139-2684-2159

乐鱼leyu登录入口扎根东莞,长期服务于真空泵领域内设备及配件的高科技企业,服务全国。另外需要爱德华罗茨泵油 的也可以来找我们

产品中心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乐鱼乐鱼体育官网入口

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

来源:乐鱼乐鱼体育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21 13:59:27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地方部门平台链接县直县发改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关于批

产品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地方部门平台链接县直县发改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

  关于批准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的

  建始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县发展和改革局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提出的《关于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草案的报告》,同意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

  会议决定,批准《关于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草案的报告》,批准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

  关于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草案的审查结果

  建始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纲要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经济结构一直在优化,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全县总实力稳步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平安、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地增强。五年来,经济与社会事业实现了协调发展。目前,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任旧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科学技术创新活力不足、民生领域短板多等困难和问题。对此要格外的重视,统筹规划,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纲要草案全面体现了《建始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精神,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总体安排积极可行,建议批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期,是县委提出的全面建设“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重要五年。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要紧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努力实现与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匹配、经济基础对等、与上级要求和人民期待契合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为实现二零三五年远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全县上下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打牢高水平发展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在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新作为;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充分挖掘建始文化渊源,提升文化实力,让“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名片广为传播;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加强年度计划、财政预算与五年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时代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面建设“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关键五年。为全面部署和快速推进这一时期发展,明确任务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谱写建始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州委七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建始县委关于制定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制订《建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建始县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始至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聚力打赢“四大战役”、建设“四个建始”,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等多重压力,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政治生态好、经济生态好、自然生态好和社会生态好”的崭新局面。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5年末的77.78亿元增加到116.43亿元,年均增长6.96%;三次产业体系比由2015年的23.4:34.5:42.1调整为22.6:15.6:6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9.49亿元增加到62.11亿元;虽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影响,2020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然完成4.93亿元。2015年至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如图1、图2所示。

  ——五年来,项目投资积聚新动能。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其中: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0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签约落地招商引资项目6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概算总投资249.59亿元;围绕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民政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97个,累计到位资金14.5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净增3.46亿元。

  ——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县城建成区从2015年末的10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一城两镇”骨架基本形成,城镇化率从38.3%提高到43.7%;乡村振兴战略快速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水电路网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红岩寺镇和花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茅田乡荣获“国家卫生乡镇”、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花坪镇获得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湖北省“旅游名镇”称号,龙坪乡店子坪村荣获“全国文明示范村”称号;“和美建始”乡风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茅田三道岩村村民自治故事图片走进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2020年成功创建“湖北省文明城市”。

  ——五年来,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六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园林城市通过省级初评,荣获省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51个;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县域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十,获评全国首个“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称号。

  ——五年来,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6年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000人;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20767元增加到2922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7920元增加到11806元(图3);县人民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获得国务院、省政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省级健康促进县通过验收;连续5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县市先进单位;教育质量明显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医疗卫生长足发展,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体育蒸蒸日上,获评“湖北省土家族婚俗文化之乡”。

  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一中心工作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聚焦“整县脱贫摘帽”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坚持“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扛责在肩、尽锐出战,以攻坚拔寨的决心和滚石上山的韧劲,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帮扶成效显著地增强。建立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所有县级领导下沉乡镇靠前指挥,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26个省州驻村扶贫单位、360名“”、3000余名驻村干部与贫困户实现无缝对接,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原则,做到扶贫精神第一时间传达、扶贫政策第一时间落实、涉贫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逐一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到2020年末,累计实现92个贫困村出列,41037户137481人稳定脱贫,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4月批准建始县退出贫困县。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累计投入29.3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269户4883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30个(其中5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4个),占贫困人口的35%,搬迁规模居全省第三、全州第一;累计投入2亿余元完成农村危险房屋改造15513户;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集中安置小区倾斜,累计投入资金15亿余元,实施文体活动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400多个;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做到搬迁群众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和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搬迁群众的生活小习惯得到明显改善;累计建(改)无害化厕所53055 户、农村公厕490座、乡镇公厕26 座、城市公厕24座、交通公厕17 座、旅游公厕19座,开放加油站公厕32座,“厕所革命”获得大突破。

  ——增收路径明显拓宽。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资金1.36亿元,引导群众全力发展蔬菜、茶叶、药材、小水果等特色产业70.2万亩,累计发放到户产业奖补资金4300余万元;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为有条件的安置小区配套就业扶贫车间27个,带动1万余贫困人口就业;引导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规模经营大户与种养大户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121+X”模式全覆盖,有效带动3.2万余贫困户持续增收,切实解决农民“种什么、怎样种、销哪里”的问题,让贫困户得到实惠。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扶贫,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就业创业、农村电商等培训2万余人次,促进贫困人口县域内就业1万余人、外出就业5万余人。

  五年来,始终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定海神针”,以“比抓强促”为重要抓手,实行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发展底盘明显筑牢。宜万铁路高坪站、银百高速建恩段建成通车;云天公路、高三公路、木桥河水库、乡镇污水处理厂等100多个重点项目全面建成;火车站4万吨油库、金建大道、青花田园综合体、县城易迁产业园、花坪特色小镇等200多个重点项目强力推进。

  ——发展后劲显著地增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组建长三角、珠三角、福建3个驻外招商联络处,实行精准谋划、精准推介、精准招引。智泰科技、圆通生物、福恩鞋业、建诚防护、明康汇蛋鸡生产等2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德林沃中药饮片、旺泰新型建材、阀门系列制造、鞋服加工等30多个项目加快推进。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出台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入驻优惠政策十二条和“先建后验”细则,深入推动“3550+100”改革,压缩企业开办和项目审批时限;推行营商环境定期会商制、贴身服务队、义务监督员工作机制,组建县重点项目办,全力做好项目建设督办协调工作,对公司可以提供跟踪服务,充分的发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一直在优化营商环境。

  五年来,从始至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体系一直在优化,产业融合效应日益彰显。

  ——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农业基础地位得到稳固。到2020年末,全县粮油种植培养面积90万亩,总产量达到20.42万吨,产粮、产油大县地位进一步稳固;全县牧渔业总产值达47.99亿元,连续10年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得到扩大。全县各类特色产业面积达到70.2万亩,其中规模化板块基地达35万亩,产值约17.5亿元。马坡茶、景阳鸡、关口葡萄、建始猕猴桃、湖北贝母、恩施土豆等地方标志性农产品品质独特。三是特色品牌建设得到提升。全县共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23个,注册商标2409件,与“十二五”时期末同比增长178.9%;形成猕猴桃、茶叶、葡萄、桃子、甜柿、枸杞、药材等特色产业专业村200多个。四是涉农市场主体得到增强。农业企业达100余家,其中州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9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15家,其中,州级以上专业合作社共37家,国家级2家、省级8家;种养大户80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7家。

  ——工业经济实力慢慢地加强。五年来,从始至终坚持以“扩投资、调结构、稳增长、优服务”为主线,着力谋划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加快转型、新兴起的产业迅速增加。一是工业发展平台逐步扩大。以打造特色明晰、布局合理、结构均衡园区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机械电子、日化用品等特色工业为主导,快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集聚的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4.39亿元建设占地2200亩的易地搬迁产业园,投资1.53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2栋,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成乡镇小微工业园29个,投资5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近20万平方米。二是工业发展举措逐步优化。坚持高质量招商推动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工作思路,发挥政策优势,结合县域实际出台《建始县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建始县推动“四大工程”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始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三年工作方案》和《建始县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十条》,从企业用地、生产、贷款、物流、人才等方面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三是工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4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5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7.4%;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2020年末,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公司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口径当年价)达12.84亿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达到3335人,“十三五”时期全县申请专利771件(其中发明专利173件),授权专利422件(其中发明专利173件),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89倍和3.14倍。

  ——全域旅游品位不断提升。一是全景打造,“美丽底色”不断擦亮。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野三峡、地心谷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序推进,获得“湖北旅游强县”“湖北省最具价值旅游目的地”“中国候鸟式旅居小城”“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等殊荣。二是全业融合,“美丽效应”不断扩张。围绕农旅体验、文旅互动、体旅竞技、工旅创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建成318国道、209国道沿线条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带;成功打造建始“直立人”文化主题公园、《黄四姐》音乐剧;建成石门河、鸡公岭等5个户外运动基地;枸杞珍酒、晓姚食品等9大类休闲旅游产品俏销省外。三是全面推介,“美丽经济”不断激活。在全国各地开展“CALL响全世界·畅游金建始”系列推介活动;全国越野车挑战赛、江钓大赛、农业采摘节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央视《乡约》栏目两次走进建始;五年累计接待游客1818.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24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长156.6%、183.96%。

  ——以路为先惠民生。公路网络实现“走得通”向“走得畅”的跨越。累计投资32.75亿元,改造和新建国省干线余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94.03公里,乡镇、建制村、重点自然村通畅率及村村通客车达100%;累计投资2.2亿元实施安保工程2500余公里,全县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

  ——以水为重润民心。累计投入资金2.08亿元,修建集中供水1274处,分散供水5407处,管网延伸4219公里,解决46.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100%、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92.53%;累计投入1.437亿元实施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立农民用水协会,以水养水,安全饮水得到良性发展。

  ——以电为要解民忧。累计投资13.48亿元,建成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9座、1420台配电变压器,农村低电压台区基本消除。累计售电量突破5.68亿千瓦时,销售收入年均增长6.54%。

  ——以网为媒增民利。深入实施信息提升工程,累计投资2.8亿元,建设4G基站2566个,2780个自然村通光纤宽带,光纤宽带总用户数达15.55万户,实现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38.16%,移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84.59%,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来,抢抓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机遇,统筹推进城乡共建,城镇体系更加健全,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城镇功能和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市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建新区,城市骨架更壮。贯彻“东拓、西延、北展、南控”策略,“一城两镇三区”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新区主干道(建始大道)和部分支路项目现已基本建成,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城镇功能和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疏堵点,城市道路更畅。完成北环路、广润路、南山路、沿河北路升级改造,多年来的城市堵点有效打通;建成玉峰路、龙七路、建始大道延长线,城市进出口更加通畅;广润河人行步道连通城市东西两端,主次干道人车混行的交通压力有效缓解;完善了红绿灯设施、县城主干道中心隔离护栏,实现城市公交站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城区,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攻难点,城市功能更优。围绕市民反映的停车难、如厕难、入市难等问题,全面发力补短板。新增停车位5000余个,建设标准化公厕30个,建成区文化广场超过40个,茨泉城市中心广场及地下停车场、原党校棚户区与广润路地下停车场、人民医院地下停车场及人防工程等项目强力推进,市民之家投入使用,城市功能不断优化。

  ——抓亮点,城市形象更美。累计投资23.24亿元,改造棚户区7472户,实施5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3306户,老城区不断“瘦身”,新城区不断“强体”。用“景区化”理念打造县城开放式4A级景区,广润河亲水走廊、风雨廊桥建成投运,城市面貌“换新颜”;金建大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气象公园观景平台加快建设,城市“强筋骨”;大寨山森林公园建成开放,以五阳书院、文庙、韦君宜纪念馆等为主体的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品位“增内涵”。

  ——抓生态,城乡气质更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六城”同创,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6.9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32%,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39天,县域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通过省级初评;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74个,生态村创建率72.19%。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和美建始”为主题,始终把民生福祉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累计投入资金190余亿元用于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全面改薄、校舍维修、学前教育、教师保障性住房、校园安全等项目407个,校园封闭率、保安配备合格率均达到100%。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以校园安全为底线,以狠抓教师队伍素质为手段,以创建特色校园为抓手,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五年来普通高中累计上一本线人,比“十二五”时期净增966人。红岩寺、长梁民族小学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特色学校”称号;建始县民族小学等10所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称号。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以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为契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建始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得到教育部高度肯定;建始县区域教育信息化入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完成中小学校(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创建。

  ——卫健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健康建始建设扎实推进。到2020年末,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为79.72岁,婴儿死亡率为2.77‰,县域内住院量占比83%,重点病种费用增长率8%,“健康恩施”工作全州排名第三;成功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核,成功创建“湖北省除四害先进城区”“省级健康促进县”。二是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县疾控中心建成PCR实验室,疾病预防处置能力和疫苗规范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全县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成功应对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生儿感染埃可病毒、H7N9禽流感疫情和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三是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末,全县卫生机构数达到420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219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45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69人、注册护士1216人、卫生防疫人员173人;全面建成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业州镇卫生院新院业务综合大楼;创建1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州级临床重点专科,医院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创建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6家、“四化”乡镇卫生院8家;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一是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完成文化志、体育志、广电志组稿编写;创作《四姐新唱》歌曲一首;创作红色革命歌曲4首。二是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地面无线个发射基站建成投用,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6%;“村村响”“户户通”工程通过州级验收,建成县级“村村响”播控中心、10个乡镇机房和369个行政村广播室,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2%;“三馆一中心”免费开放累计接待群众135.5万人次。三是体育事业长足发展。总投资1.56亿元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即将建成;全面实施高坪镇大堰塘村、业州镇大堰社区、三里乡新桥社区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乡、村体育场地380个,完成301个村农径、路径器材配备,全县覆盖率达73%。体育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共有体育教练323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一级20名、二级三级共301人,与“十二五”时期末相比增加64人。

  ——社会保障不断提升。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抓政策落实,保障更有力度。城乡低保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规范低保进出机制,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43573万元、城市低保金3812万元、农村特困金11133万元、城市特困金244万元、残疾人“两补”6035万元、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1200万元、临时救助金5879万元。抓关爱服务,保障更有温度。建立健全关爱服务联席制度、失能老人补贴制度;着力推动农村福利院维修和改扩建,大力实施安全隐患“清零”行动。建成县社会综合福利中心,累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10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1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09个。抓内生动力,保障更有厚度。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余个安置贫困户和就业困难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余人;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举办系列用工招聘会,累计转移就业1200余人,“建始月嫂”已成为杭州劳务协作品牌,累计培训1142人;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亿元、创业补贴363.2万元。

  ——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统计调查、审计、气象、档案、供销、科协、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联、工商联等社会事业全面取得新的成绩。

  “一统三治”基层治理模式持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和美建始”形象深入人心,“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茅田乡三道岩村民主制定村规民约的照片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板块,累计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4人获评“荆楚楷模”;平安、法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丰硕战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推进,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县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性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回暖。

  “十三五”时期,是建始县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一批具有强力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十四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调优结构、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的任务依然较重。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农业经济占比较高,仍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较为缓慢,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不高,工业经济发展滞后,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以县城为中心的经济带动能力较弱。

  ——创新驱动、做强县域经济支撑的任务依然较重。市场主体特别是工业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亟待增强,技术装备升级压力较大,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互联网+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各层面还不够充分,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稳固。

  ——解放思想、做优县域经济环境的任务依然较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治理和修复任务还很艰巨。市场化改革还需加大力度,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服务发展“隐形壁垒”突出,打造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城乡融合、做好县域经济保障的任务依然较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县城首位度、集聚度和辐射力、带动力依然较弱,乡镇集镇特色化程度和综合服务能力仍需提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尚在起步阶段,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农业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特色产业后续发展的风险较多,城镇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升,民生保障短板依然较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服务供给还不充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深入分析新环境、新要求、新挑战,才能抢抓新政策、新机遇,出台新举措,获得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建始县内外宏观环境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建始县在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对于建始县开启新征程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供应链条加快重组,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国际力量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总体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为建始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随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必将有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汇集建始、惠及建始。

  ——从省内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湖北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和“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特别是将恩施州纳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必将推动恩施州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局面,为加快建始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带来更多机遇。

  ——从州内来看,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建设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践行“两山理论”排头兵,为恩施州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州委七届九次全会作出的“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的重大布局调整,优化了“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支持建始率先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加快建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强动力。

  ——从县内来看,“十三五”,建始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运行良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综合实力整体突破,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和美建始”逐渐深入人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绿色工业经济实力慢慢地加强、全域旅游品位不断的提高,荣获“湖北省最具价值旅游目的地”“中国候鸟式旅居小城”“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等殊荣,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有华中农业大学定点帮扶、杭州滨江区东西部协作、省“616”对口支援、咸宁市对口帮扶等强大外援,必将助推建始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是建始主动融入湖北省、恩施州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副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新蓝图的关键阶段,总体呈现出“五期叠加”的新特征。

  ——发展布局优化期。“十四五”,立足建始县交通格局的大改变,结合县域资源禀赋特征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三五”空间布局“一心三带”的基础上,将未来五年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优化为“一主两副三区多点”。

  ——乡村振兴发力期。“十四五”时期,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全面胜利转向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山地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转型升级提质期。“十四五”时期,建始县要以“六稳”“六保”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4+N”的产业定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努力实现供给的有效性,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内循环。

  ——营商环境建设期。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疫后重振的重要突破口。“十四五”时期,建始县要聚焦“全国一流、全省领先”总体目标,全力推进“十项行动”,奋力将建始县打造成要素集聚的“洼地”、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治理效能提升期。“十三五”期间,我县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营商环境体系等日益健全,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十四五”期间,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为建始县增强要素吸引力提供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和环境平台。

  “十四五”时期,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和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牢底线思维,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实干作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壮大特色经济,加快建设“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形象定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服务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和全州“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按照“一主引领、两副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布局,全力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全州“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作出建始贡献。

  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着力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营造心齐劲足、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认真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定不移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全力以赴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把金山银山发展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生态共赢发展。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推动改革创新更好地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始终坚持开放协作。坚持开放共享、协作发展,既坚定不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健全开放经济体系,推动跨区域、跨领域和全要素、全链条的协同新局面,更好利用县内县外、线上线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协作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县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全力以赴维护民利、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更好发挥政府、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州委七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根据《建始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并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立足建始发展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4+N”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完善,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双提升”,高质量发展体系初步形成,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一江五河”[1]沿岸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靠,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探索实践“两山”理论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爱国卫生运动、乡风文明行动,社会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崇德尚法、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和美建始”形象更加鲜明。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建始直立人”为代表的人类起源文化、以“千年古县”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黄四姐”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革命老区和“愚公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省立六高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大幅增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努力争创国家级文明城市。

  ——人民生活品质新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效。

  ——安全发展保障新提升。法治建始、平安建始取得新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彰显,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建设持续发力。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大幅提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们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裕建始,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特色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美丽建始,生态保护和利用达到更高水平,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共同追求,生态环境优势更加凸显,绿色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文明建始,地方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基本建成文化强县。建成法治建始,县域治理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建设、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幸福建始,民生和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现质的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根据新趋势、新特点,对接国家、省、州“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提出我县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民生幸福、生态文明和安全保障5个维度27个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8个,预期性指标19个。详见下表:

  注:带*指标为根据恩施州发展实际增加的指标;带[]数值表示为累计增加绝对额或百分点;“-”表示未开展数字测算或者无数值。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经济和人口集聚,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着力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机衔接,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导,突出块状组团、扇面发展,加快重塑“一主引领、两副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布局。

  ——一主引领。强化县城龙头地位,把县城打造成融入州城、连接重庆、通达长江的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县城对县域经济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两副带动。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引擎,以商贸旅游服务业为主支撑,加强花坪、高坪县域副中心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带动能力。

  ——三区协同。聚焦打造康养金地,以县城为中心,打造州城和宜昌城区的“后花园”,形成辐射业州、长梁、茅田的西部生态休闲康养区;以高坪为中心,打造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形成辐射红岩寺、龙坪、茅田、三里的东部生态文化康养区;以花坪为中心,打造农业观光与赛事体验相结合,辐射景阳、官店的南部生态运动康养区。按照特色定位、差异发展的思路,加强三区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共享,促进全县域协同发展。

  ——多点支撑。坚持点面结合、多点发力,深入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和乡村振兴示范行动,把集镇打造成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作用;支持业州大堰片和当阳片、长梁白云片和天生片、茅田集镇和太和片、龙坪龙潭坪片和楂树坪、三里河水坪片和马坡片、红岩桃园片、高坪青里坝片、花坪龙王淌片、景阳集镇和孙家坪片、官店照京坪片等重点村镇建设,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以旅兴农,推动形成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加大后续扶持力度,不断拓展产业、就业增收路径,拧紧群众利益链,确保脱贫高质量和不返贫、可持续。

  ——巩固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稳定增收。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相对贫困精准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持续发展壮大产业,继续加强脱贫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承接东中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资金资产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效益。兜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公益岗位,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保障相关群众基本生活。总结运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方面有效衔接。努力争取中央和省级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省内区域协作、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汇聚共谋发展强大合力。

  ——基础设施与现代技术有效衔接,强化建管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传统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新基建鸿沟,着力发挥信息数字技术在农村释放的普惠效应和溢出效应,明确数字化技术在开放式耕种、精准农业、温室园艺、畜牧养殖、食品质量安全以及生产链各环节的应用;坚持“建管并重”,建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农民协会,加大管护力度,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依托自治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政策保障与创新机制有效衔接,实施统筹推进。做好政策统筹衔接,全面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研究推动部分临时性、超常规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保障。继续沿用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实行“三级书记”抓振兴,县级领导下沉一线、挂牌督战、靠前指挥乡村振兴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示范村“”,各单位组建工作专班,目标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两不误、两促进,由集中作战向常态化推进转型。探索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负责全县乡村振兴的协调指导、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各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招引市场主体、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立足县域实际,加快实施《建始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注重整体规划、分类推进、因村施策,坚持整体性实施、区域性实施与局部性实施内在统一。

  ——加快构建乡村振兴格局。构建“1336”(一心、三轴、三区、6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新格局,坚持以县城为中心,构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以209国道、318国道和S339省道为轴,构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半小时生产生活圈,促进小城镇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联动发展;以县城为核心,打造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城乡融合集约区;以发展果蔬、魔芋、林药、康养旅游等产业为核心,打造休闲康养聚集区;以景区、景点和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农旅融合发展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融入四级城市体系建设,通过先行区打造,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典型示范、整体联动的良好效应。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示范村,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依托水果、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产品打造一批农旅体验示范村,通过举办特色采摘节、花海观赏节、自驾音乐节等各种节庆活动提升示范效应;依托茶叶制作、果酒酿造、民族手工艺等打造一批工旅创意示范村,通过制作工艺展示、加工生产线观光、特色旅游商品展示等形式提升示范效应;依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土苗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一批文旅互动示范村,通过文化展示展演提升示范效应;依托特殊地形地貌及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体旅竞技示范村,通过开展水上、越野、攀岩、徒步等户外运动,承接专项体育赛事等提升示范效应;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药材种植等打造一批康旅养生示范村,以高山避暑、森林养生等为核心提升示范效应。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既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开发利用,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壮大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又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企业回迁、项目回建、资金回流,为农村发展开拓新视野、集聚好资源、打造大产业;充分发挥“1336”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示范带动、节点性支撑作用,以点带面,把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村庄建设中,分批次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利用乡村建设投资空间,广泛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重点工程的积极性,招引培育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尤其是要激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市场主体通过田园综合体、发展民宿、建设乡村旅游点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充分激发农民发展内生动力,倡导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体系,坚持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统一,完善群众自治组织,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建强基层组织。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能力,建强思想文化阵地和服务群众阵地,加快完善村级班子选拔管理机制,强化教育培训和考核监管;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领雁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践诺、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引导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争先创优,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活基层红色细胞。培养和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基层力量保障。

  ——强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民政、民宗、自然资源、财政、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通过资金整合、项目整合、要素整合,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积极探索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支持各部门和乡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办法、新路径,形成乡村振兴推进合力。

  ——动员全民参与。强化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建立各具特色的村民自治模式,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作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激活民间资本,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普及范围,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良好氛围;搭建全员参与社会平台,鼓励、引导、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自主参与、合作参与、多方协作参与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行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强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4+N”产业集群建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大力实施产业发展“132”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省级特色产业增长极,全力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彰显特色做特“一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生产保供和应急保障能力。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实施“111工程”,努力强基地、提质量、建品牌、拓市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实现新增涉农市场主体100家(其中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10万亩,新增依托涉农市场主体稳定增收的“新农民”10万人,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实现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过60亿元,努力建成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

  ——乡村田园景观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放大资本、精细管理”的原则,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田园“景观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集特色产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田园景观区,推动农田变景点,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空气变人气,人气聚财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力争每个乡镇有1-2个创意农业网红打卡点。

  ——畜禽产业规模化。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积极培植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禽产业,进一步壮大牛、羊等草食性畜牧产业,拓展兔、蜂等特色养殖业,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持续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切实加强全县动物防疫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动物防疫能力,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强力推进新希望10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及系列产品生产线、金凤蛋鸡产业一体化等重大项目落地。到2025年,全县猪、牛、羊、禽年出栏(笼)量分别达到150万头、1万头、15万只、200万羽,畜禽产业综合产值力争突破15亿元。

上一篇:一片一片a一a式的高清词语2023 - a一a式的高清词语2023下载安装版V
下一篇:一伦一性一交一配